学校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6月20日)


为推动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为教育事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结合科文学院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校党委、校行政及学院董监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科学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积极探索新型教育与管理模式,着力推进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院事业呈现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籍本科生已达9265人,同2010年在校生规模7973人相比,增幅达16.20%;2015年,学院首次独立开展招生录取工作,生源涉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15个省(市),招生规模、招生省份创历年之最。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适度、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体系,学院目前共有本科专业43个,涵盖了文、法、理、工、管理、经济、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院在依托江苏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学院现占地面积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余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教学、实验、生活用房和体育场地紧张的状况。固定资产总额由1.19亿元增至近3.4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逐年增长,其中用于教学的计算机1501台;多媒体教室新增28间,总数达175间。2016年,学院利用专项资金调整宿舍区房间布局,在学生社区建设十间开放自修室,为学生潜心求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初步建成微信公共信息基础支撑平台,学生通过微信端口可以一站式单点登录,实现通过手机自媒体便捷查询课表、考试、成绩、选课、考证、留学及评教等信息。每个系学工办设立一名兼职教务员,做好教学管理与服务,提升教学工作效率和水平。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新建了一批符合教学需求的综合性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设立人力资源办公室专门负责人才引进和招聘,聘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7%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73%以上;建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外出交流培训、申报科研立项课题、举办专家辅导报告等措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批教师荣获省和学校各类评比先进称号。学院申请高级职称评审权工作进展顺利,打通了民办高校教师职务晋升通道,解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学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五年来,学生工作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紧密围绕“七个一”着力开展工作,不断推动学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七个一”即“一个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学院“应用型培养、学术提升和国际化办学”的人才分类分型培养战略;“一个思想”:确立“四计划,四推进”的学生工作总体思路;“一支队伍”:锻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思想稳固,业务精良,科研成果丰硕的辅导员队伍;“一个底线”:守牢学生安全底线;“一条主线”:以学生学业发展为基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一个环境”:营造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安全、有序、温馨的社区文化环境;“一个突破”:探索实施学生民主化管理机制,突破学生工作管理瓶颈。学生工作成果卓著: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所获奖项多、层次高,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0余项,省市级奖项300余项,每年均有百余人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学院连续七年荣获“江苏师范大学毕业生就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管理改革取得新进展。发挥民办机制优势,深化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管理机构“大部制”、人事制度“职员制”、预决算及审批制度、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固定资产管理、集中采购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集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工作效能,持续激发办学活力。

——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积极构建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活动,着力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政治学习,坚持开展“三育人”活动;加强党员发展工作,5年来通过业余党校培训了入党积极分子4180人,发展教职工党员10名、学生党员1556名;一批党员被评为校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积极发挥它们在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实行教代会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听取意见,改进工作。院工会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会。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与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处区位优势不明显。学院地处江苏西北角,经济欠发达,现代产业经济发展不充分,地方财力不足,这种经济和产业格局难以为学院实施产学研结合和转型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合作对象,办学资源不如省会城市、苏南和沿海发达地区。对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稳定难度较大。

2.基础办学条件不完善。学院办学投入长期不足,进一步完善校园面积、校舍、教师队伍、图书、实验实训等基础办学条件的压力很大。随着教育部26号令贯彻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独立设置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以基础办学条件建设为核心的规范化建设整改指令越来越严厉。对照规范化办学验收指标,学院在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经费支出、仪器设备值、图书册数等生均指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没有自有专业师资队伍;现有基础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职称偏低,年龄结构偏轻,教学经验不足,科研水平不高。

3.核心竞争力不足。质量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竞争指标,办学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生存的根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作为极具独特性的高校,承载着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更多的要求、更大的压力。学院在创办之初把握了发展机遇,但现在面临的困境更需直面和破解。省外许多独立学院依托地域和体制机制优势,正快速发展;省内一些独立学院在母体的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态势凶猛。面对这些严峻现实,学院上下应以内涵建设为抓手,积极思考,认真应对,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办好、办实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努力实现科文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江苏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以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学院为近期建设目标,以创新型产业大学作为远景目标。紧密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立足徐州、辐射淮海、面向全国,努力把科文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应用技术学院”。

(三)具体目标和任务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控制在12000人以内。

——办学条件:结合新校区建设,制定实施迎接规范化验收方案,全面完善各项基础办学条件,通过独立学院办学规范化验收。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强化教学管理为保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到2020年,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研、教改制度完善,活动积极,气氛浓厚;自编特色教材与国家优秀教材相结合,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教材体系;学院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成效显著。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报到率、学科竞赛获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专业与课程建设:优化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类专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专业总规模控制在40个以内。每年招生专业数控制在30个以内,年招生人数稳定在2600人左右。按照“科学规划、集群建设、突出应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术,构建围绕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专业集群结构体系”为建设思路,积极构建人文艺术类、机电信息类、财经管理类三大专业集群,推动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鼓励专业教师参编省、校级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自编专业教材,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育人模式。增加教学实习实训比重,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化与现有实习基地的合作,力争早日建立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思想稳定、业务优良的教师队伍,到“十三五”末,教师队伍规模达到570人,其中自有教师队伍规模达到300人,生师比达到教育部对高校规范办学的基本要求。自有教师、校聘教师、外聘教师(以实习实训教师为主)的构成比例更加合理。通过3-5年努力,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20-30名,外部引进“双师型”教师5-10名,外聘兼职“双师型”教师10-15名,力争在编在岗“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以上。在自有教师队伍中,硕士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80%以上,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达到40%以上,其中重点培养20名左右专业带头人、80名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教师科研水平大幅提高,有能力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考察引进包括国际认证课程在内的更多高质量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带薪实习项目,成立科文学院国际班。积极支持师生互换交流和访学,支持师生参加国际专业、学业竞赛。推进落实与德国FOM大学、澳洲迪肯大学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

——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二级管理体制得以完善和加强,部分经费实行财务包干;建立起充满竞争与活力、具有高效激励机制的人事制度;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能最大化。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党员和广大群众。巩固“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学院党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树立党委、党支部和党员的良好形象。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作用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整体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构建起具有较高品位的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学院传统。

三、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优化民办运行机制

建设既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要求又体现民办高校灵活运行机制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系。在保证校党委、行政政治领导、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院董事会的咨询、决策、领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更好地发挥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认真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关于积极探索、改革、规范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办学体制的任务,在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前提下,持续推进内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激发机制活力,为推动学院内涵式、规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紧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学术能力提升和国际化培养为两翼,助推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既有坚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水准,尤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和行业机构的合作办学关系。高度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既有的实习基地由单纯的学生实习实训场所,提升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紧密对接,切实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学院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群),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站在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高度,根据现有学科专业基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加大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力度,改善布局、层次和科类结构,努力形成“结构合理、资源集中、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格局。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按照“一个提高”(提高自有师资队伍数量)、“两个引进”(引进高水平专业负责人、引进企业行业技术专业人才)、“三项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的工作思路,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布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择优聘用,打破完全按职称定岗定酬的做法,按照所聘岗位、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定岗定级,评聘分离,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学院薪酬分配和竞争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更加注重能力、业绩,突出优劳优酬。

(五)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引领优良院风学风

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引领学生工作,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责任心和创造力贯穿学生成长始终和日常教育管理过程。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招生、教育、服务、管理、就业”一体化的学生工作格局,促进学生管理教育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辅导员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品质。加强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抓好学生道德规范教育,严抓考风、考纪工作,推进优良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注重实践教育,增强情感体验,强化道德信念,提高综合素养。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注重人文关怀和规范管理,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丰富校园文化。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范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普及化、社团活动专业化”的思路,努力实现校园活动品牌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

(六)提升后勤保障水平,服务学院事业发展

后勤服务始终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后勤工作的教育属性和公益性。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密切结合学院新校区建设,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与之相配套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打造满意、创新、绿色、高效、和谐的后勤文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方向,始终把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有利于减轻学院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建立和完善后勤薪酬管理体系。以现代大学后勤保障规范为目标,以行业标准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各项管理及服务工作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七)加强党建思想工作,保障事业持续发展

努力巩固“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成果,把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理论引导,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和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

以思想建设为重点、能力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证,大力加强院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师德教育,大力倡导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的教风,积极推进“三育人”工作。着力锻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思想稳固,业务精良,科研成果丰硕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主、自立能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的学习贯彻落实,抓好重要决策、重要事项、重要环节和大额投资项目的制约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注意发挥教代会及群众团体在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